“城市地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城市地理
    何志超, 余兆武, 伍博炜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998-1008.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7

    利用中国30个省区2002-2012年R&D投入和城镇化水平的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性检验和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中国R&D投入对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中国各省区城镇化水平与R&D投入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城镇化水平的科技支撑基础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不同省区的R&D投入产出存在较大差异。②总体上看来,R&D人员投入产出弹性高于R&D经费投入,说明城镇化对R&D人员投入的依赖性更大。③R&D投入对城镇化的作用与其所处的城镇化阶段有关,同时,R&D投入与城镇化的协调度也是影响R&D投入产出的关键因素。④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R&D短期投入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 城市地理
    朱建华, 王开泳, 陈田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987-997.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6
    Baidu(5)

    政区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系到行政管理效率和政权的稳定性,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城市型政区的设置与调整是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城市型政区不仅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等各级城市,还包含市辖区、建制镇和街道等。建制市是城市型政区的主要类型,中国的建制市仅有百年历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城市型政区设置变化较大。本文在辨析城市型政区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城市型政区的演变过程、设置模式、层级与管辖幅度,并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研究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不足,得出以下启示:合理设置城市型政区、创新大都市区管理体制以及减少城市行政层级。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行政区划研究进展的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城市地理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976-98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5
    Baidu(76)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模拟可定量地从空间尺度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厘清未来时期内土地变化的重要途径。基于CLUE-S模型,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结合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识别了北京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演化的驱动因素,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禀赋及生态保护等不同情景,对北京市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及预测。结果表明:①不同的时期内,驱动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其中交通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率影响较显著,坡度对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②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结果来看,Kappa指数为87.03%,说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③预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均表现为继续向外扩展,且以东南、东北为主要扩展方向,但扩张的程度存在差异。

  • 城市地理
    湛东升, 张文忠, 余建辉, 孟斌, 党云晓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966-975.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4
    Baidu(68)

    城市宜居性是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科学议题,深入探讨宜居满意度影响机理对把握转型期北京市居民居住环境需求、促进宜居城市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北京市为案例,基于2013年宜居城市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主要感知因素,并分别从居民宜居感知因素、个体与家庭属性因素两个视角,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了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特征与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主要由污染噪声因子、生活设施因子、人文环境因子、出行便捷因子、自然环境因子、安全环境因子和休闲活动因子等7个维度构成。②宜居满意度受到宜居感知因素和个体与家庭属性共同影响,但宜居感知因素的解释力明显要强,其中污染噪声因子、自然环境因子和出行便捷因子等因素是关键因子。③宜居满意度与宜居感知因素具有相对一致性,且存在个体与家庭属性差异。通常宜居感知因素得分低居民,其宜居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另外,远郊区、租赁房、有迁居经历、男性、30~39岁、高中学历、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下和外地户口等社会群体的宜居满意度明显要低。

  • 城市地理
    申玉铭, 柳坤, 邱灵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957-965.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3
    Baidu(14)

    服务业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保持适度增速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强劲动力,城市群核心城市则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采用区位熵、对外服务流模型、熵值法,对2003年和2012年中国20个城市群32个核心城市的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外向服务功能、综合发展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城市服务业地域分工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核心城市服务业对外服务功能与城市规模等级具有显著相关性,多数属于生产性服务功能主导型,少数属于生活性服务功能主导型以及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功能并重型;核心城市服务业内部行业外向功能的空间集中性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中性普遍高于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城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与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较为一致。

  • 城市地理
    沈体雁, 周麟, 王利伟, 吕永强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947-95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8.002
    PDF全文 (140272) HTML (312)   可视化   收藏
    Baidu(33)

    基于空间句法、核密度估计和皮尔森相关分析等方法,以北京城市中心区为例,结合空间句法轴线模型与百度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探讨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规律。结果表明:①北京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网络总体呈现“东优西劣、北优南劣、西南最劣”的空间格局,高层级网络则呈现“中心环状集聚—外围多极分布”的分布模式。②与高穿行度交通网络相比,高整合度交通网络的区位指向性更强,在不同尺度均更易诱发服务业的集聚。③总体而言,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性明显,但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指向程度依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具有显著差异,并据此将25类主要服务业划分为街区指向型、街道指向型、双重指向型和无指向型四类。本文对探索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提高服务业和交通网络规划的科学性具有参考意义,并可为北京城市中心区服务业存量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 城市地理
    杨振山, 张慧, 丁悦, 孙艺芸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18-2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1.003
    Baidu(32) CSCD(18)
    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绿色空间对生态环境和宜居生活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同时,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绿色空间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不断减少的城市绿色空间,与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其休闲健康功能需求的增长间形成了一种空间错位。如何合理规划绿色空间,发挥绿色空间的效用和功能,已成为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实践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系统论述和梳理了城市绿色空间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不同学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理解及研究成果,提出目前城市绿色空间的相关研究内容和进展;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绿色空间相关研究的建议。
  • 城市地理
    牛方曲, 王志强, 胡月, 宋涛, 胡志丁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30-3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1.004
    Baidu(15) CSCD(5)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诸多问题,亟需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空间政策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开展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拟、实施政策检验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模型”(Land Use/Transport Interaction Model, LUTI),以经济社会活动为切入点,构建了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Urban Activity Spatial Evolution Model, UASEM),并进一步给出了UASEM模型各子模型的具体实现和模块之间衔接的逻辑结构,从可操作层面给出了模型的实现方法。该模型可用于模拟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检验政策实施等,将成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模拟分析研究的重要工具。
  • 城市地理
    黄洵, 黄民生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38-4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1.005
    Baidu(28)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的中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一直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忽视其动态机制的现状,以泉州市为例,在运用能值分析法对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库兹涅茨曲线模型(SDKC)对泉州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度模型对曲线成因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泉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型SDKC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规模,第二、三产业比重,出口依存度和政府影响力呈负相关,与第一产业比重、广义技术减排、外商投资呈正相关,并据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 城市地理
    刘学, 甄峰, 张敏, 席广亮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48-5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1.006
    Baidu(30) CSCD(1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上购物因其巨大的经济潜力已经成为ICT 应用的核心领域之一。网上购物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搜索或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网上购物作为一种新的购物渠道和媒介,与城市传统零售业在竞争的同时又相互补充,重新塑造人们的购物行为和零售业运行模式,进而改变着城市传统零售业布局和土地利用格局。本文重点梳理国内外近20 年来地理学界关于网上购物、出行和城市零售空间的研究内容。网上购物和出行的关系包括替代、补充、修正、中立4 个方面。网上购物对城市零售空间的影响包括:①扩大化和碎片化活动空间;②不同等级零售空间受网购影响差异显著,向虚实融合的零售空间转化;③线上线下零售活动向与其他空间渗透和融合,促进传统零售空间转型。研究结论可为消费者出行优化和城市传统零售业发展转型提供借鉴。
  • 城市地理
    尹昌应, 石忆邵, 王贺封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 1793-180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2.008
    Baidu(7) CSCD(3)
    利用多源历史地图资料和遥感影像数据,首先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Desktop 10.01 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 2011 支持下提取上海市自1842 年以来近170 年间的建成区边界数据序列;然后通过Fragstats4.1 软件计算城市边界的分形维数和近圆指数,来度量城市边界扩张的复杂性,借助ArcGIS Desktop 10.01 软件进行扇形分区统计,以识别城市边界向东、西、南、北等8 个方位扩展的方向性特征,用“亲水性”表征黄浦江和吴淞江对城市边界扩展的吸引力;最后基于上述指标分析上海城市形状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特征,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讨论导致上海城市形状演变的社会变革因素。结果表明:① 分形维数和近圆指数均随时间推移呈“M”型趋势变大。改革开放是上海城市形状变化的分界点,此前城市沿黄浦江、吴淞江呈狭长形或椭圆形,此后则逐渐向团状方向演变;② 城市边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呈“单向型”或“全向型”延伸。改革开放以前城市边界随机地向单一方向延伸且速度较慢,改革开放以来则向各个方向延伸,总体上以浦西的延伸速度最为显著;③ 随着陆上交通条件不断发展,黄浦江和吴淞江对城市边界扩展的引力作用在不断减弱;④ 城市边界的复杂性和方向性变化随着历史演进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主要受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驱动。
  • 城市地理
    肖黎姗, 郭青海, 李新虎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 1804-181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2.009
    Baidu(4) CSCD(2)
    住房资源分异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本文调查了厦门市居民住房资源基本情况,结果表明,住房制度改革后,住房产权形式多样化,公房仍然是住房分配体系的重要来源。产权的拥有几率随收入、教育和家庭规模等因素存在递进式的增长,与居民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同存在正向的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住房分层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宏观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住房消费分化且持续加剧,与住房改革进程保持一致。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住房产权与收入,教育和职业之间的耦合关系,收入对住房产权的效应最大,其次为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规模的影响最小。收入和产权共同对受访者自身社会地位的自我认同产生直接效应。收入与职业产生交互作用进一步表明,住房资源的分化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制度因素。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住房资源分化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机制及效应,丰富了社会分层模式变迁的理论和实证,为深入住房制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 城市地理
    杨振山, 蔡建明, 温婷, 宋涛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 1814-182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2.010
    Baidu(13) CSCD(1)
    在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背景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多停留在对二者协调程度的判断上,对于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既缺少实证分析,也缺少具体的解决途径。基于广东顺德这一极具中国工业化特色的城市,本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顺德目前工业化进程中主要面临着产业结构亟待升级、服务业增长乏力、民间资本充足但缺少投资渠道、人才科技资源匮乏,以及内需不足等问题;而城镇化可以从经济和空间两个层面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经济层面包括:以集群化方式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内需动力;拓宽资本使用渠道;嵌入国际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吸引人才,培育创新基地。空间层面包括:构建生产空间,为产业升级提供平台;发展生活空间,为内需提供场所;加强对外经济空间联系,促进区域合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的关系可以辩证地解释为点—环发展模式: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出发点,其自身发展特点是追逐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种种问题和挑战;城镇化是一个环,有利于发挥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提供多元和多样化的发展环境,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空间。
  • 城市地理
    张蕾, 申玉铭, 柳坤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 1825-183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2.011
    Baidu(15) CSCD(4)
    城市经济功能是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经济中心作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的金融、科学研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应变化,由此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功能。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利用北京市2005 和2010 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市辖区人口等相关数据,从城市对内和对外作用两个层面,分别论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空间集聚、产品输出能力等对经济功能的提升作用,结论如下:①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其他产业发展,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制造业综合效益,并优化产业结构;②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中心城区,并呈向近郊区扩散趋势,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了北京集聚经济效益;③ 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和城市流强度最高,构成了对外经济联系的主导产业,提升了城市对外资本、技术和人才输出的能力;④ 生产性服务业净调出额和净出口额均增加,提升了北京国内和国际的服务产品输出能力,并且在国内市场更具有优势,以向外地输出为主。
  • 城市地理
    黄晓军, 黄馨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1): 1629-163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1.006
    Baidu(9) CSCD(4)
    宏观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是城市社会空间形成的基础,而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也是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主要力量。为反映中国城市长时间序列上社会制度变迁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以长春市为例,探讨20 世纪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利用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基于历史分析和因子生态分析等方法,梳理了殖民主义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3 个阶段的社会空间类型,在不同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背景下,长春社会空间分别呈现出“民族隔离”、“单位分化”和“破碎化”的主要特征。外来政治势力的侵入,职业上从属于不同“单位”的社会群体居住空间差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群体的分化是各时期社会空间重构的主导力量,并且随着制度变迁和城市空间演化,其产生的空间叠加和累积效应不断作用并持续重构着城市社会空间。本文可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提供动态分析的案例成果。
  • 城市地理
    郭建科, 韩景, 韩增林, 杜小飞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1): 1639-164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1.007
    Baidu(22) CSCD(4)
    港口是一类地理空间,更是一种经济系统。现代海港的功能已由最初的海洋运输演变为国际物流中心节点和全球资源配置枢纽。港口空间作为一种极化区域,在实现自身空间成长的同时,对其直接腹地——港口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地域空间作用,并成为所在城市空间重塑的基本力量。作为“以港立市、以港兴市”的典型代表,大连城市发展与海港演化息息相关。自开埠以来的100 多年里,大连港城发展历史浓缩了中国近现代港口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见证了港城关系发展的全貌。结合大连港城发展的实证研究,将港与城的地域空间关系放入多维度空间框架之下,紧紧抓住“过程—机理—格局”之间的作用传递关系,考察海港演化在城市尺度的地域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海港交通区位势能的产生、巩固并不断强化,是海港演化对城市产生地域空间效应的源动力,并主要通过临港产业空间成长与城市形态演变、促进“港城式”土地利用模式形成、港航特色的轴—辐交通物流空间网络发育等实现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牵引和再造,最终从多维度揭示现代海港对城市地域空间效应的作用方式与表现形式。
  • 城市地理
    宋涛, 蔡建明, 倪攀, 杜姗姗, 丁悦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1): 1650-166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1.008
    Baidu(13) CSCD(5)
    城市新陈代谢是城市投入资源、能源、人力,产出产品、服务、废弃物的有机过程。本文从城市新陈代谢的宏观系统模拟、土地要素的新陈代谢响应及微观尺度的新陈代谢测度三大视角进行了系统概述。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城市代谢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及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评估等研究方法。城市新陈代谢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以输入、输出端的量化为主,亦包括生态环境效率、人类福利福祉等具体指标。未来城市新陈代谢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新陈代谢内部物质、能流的交换、转换机制,在城市资源环境预警、可持续发展政策制订和绿色社区规划设计中融入城市新陈的研究理念,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新陈代谢指标体系。
  • 城市地理
    吴启焰, 王兆杰, 刘咏梅, 吴小慧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1): 1662-166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1.009
    Baidu(5)
    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以来,中产阶层化现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问题与空间规划方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文将中产阶层化解构为中产阶层化过程中的社会化与空间化两个循环过程,并从布迪厄的“文化能力”概念出发,利用文化能力的分异本质,重新解析了中产阶层化过程中的这两个循环。在对中产阶层化的产生及其现象进行简要的回顾之后,阐述了文化能力对中产阶层社会化与空间化循环路径的修正。据此,本文认为文化能力继经济能力或物质资本之后,成为对中产阶层的社会化和空间化过程和结果进行再分化的重要资本形态。最终,作为后现代语境下中产阶层化过程的重要保障,文化能力的再分化对内城社会空间呈现出的破碎化和中产阶层身份的后现代迷失等新特征也产生了影响。
  • 城市地理
    周春山, 叶昌东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7): 1030-103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7.006
    Baidu(170) CSCD(36)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城市空间结构面临关键转型, 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数量不断增多, 深度不断加强。因此, 有必要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 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 以及与国际相关研究的差距。基于对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统计, 将其划分为3 个主要的研究时期:① 20 世纪80-90 年代中期, 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引入期及国内实证研究的起步期;② 20 世纪90年代中期-21 世纪初, 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积累期;③ 21 世纪初至今, 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及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的多元化时期。在对各个时期主要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 对比当前国际研究的最新成果, 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点研究领域应当集中于: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的探讨, 新城市空间现象的深入探讨, 节约型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深层机制的分析, 中、微观尺度研究领域的开拓, 新研究方法的应用等6个方面。
  • 城市地理
    闫梅, 黄金川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7): 1039-105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7.007
    Baidu(103) CSCD(31)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又是城市空间扩展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空间扩展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国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发端于20 世纪60 年代的计量地理革命, 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自80 年代中期开始;2000 年以来, 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空间扩展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空间扩展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有关研究成果更是大量涌现。本文根据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内容的变化,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 从扩展形态、扩展模式、动力机制、模拟预测、效应与调控5 个方面对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梳理。在国外与国内比较研究与综合分类基础上, 重点评析现阶段国内相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并对中国未来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