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刘勇, 张韶月, 柳林, 王先伟, 黄华兵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94-50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11
    Baidu(27)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然而,近年来频发的城市洪涝给智慧城市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暴雨洪涝模拟是城市防洪减灾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智慧城市风险应急管理中重要的决策支持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智慧城市以及智慧水务的内涵,探讨了智慧城市发展和管理对于城市洪涝模拟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智慧城市发展给城市洪涝模型带来的新的数据支撑;面向智慧城市应急管理决策,对比分析了3种现有的水文模型方法,认为在智慧城市大数据和技术的支持下,基于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模型是未来城市洪涝模拟的主流发展方向。最后,探讨了建立城市洪涝模型的建模机制、尺度、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更新和管理、地表与地下管网模拟并重等关键问题,分析认为精细化、与RS和GIS技术融合、注重时空过程和智慧服务是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洪涝模拟发展的必然趋势。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王丰龙, 王冬根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82-49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10
    Baidu(9)

    智慧城市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中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侧重于将信息技术用于城市建成环境和人的行为分析,但鲜有研究关注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为此,本文对现有关于主观幸福感的量表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不同形式量表的误差等问题进行了总结。目前的研究大多对生命满意度和情感幸福感分别加以度量。对生命满意度的度量主要采取单条或多条的反映性量表,以Cantril的自我标定梯形量表和Diener等的生命满意度量表为代表;对情感幸福感的度量也以反映性量表为主,包括单条的Gurin量表与多维度的核心情绪量表和PANAS量表。针对短期情感体验的调查,还发展了诸如经验取样法和日重建法等专门的方法。目前主观幸福感的量表仍以自陈量表居多,其中存在很多测量偏差。基于目前主观幸福感的量表体系和西方地理学中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本文提出了值得未来国内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几个话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和相关研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赵勇, 张浩, 吴玉玲, 刘洋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73-48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09

    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内容。本文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石家庄市智慧城市建设为例,结合671份有效调查问卷,从分析城市居民现实需求入手,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为确定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和重点提供决策依据。结果显示,交通出行和空气治理是城市公共服务智慧化亟需改善的内容,食品安全则需加强重点环节监管和全过程信息采集,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应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均衡配置,无线网络全城覆盖和网上远程服务是公众的期盼。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公共服务水平距离居民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在政府统筹的引导机制、市场导向的动力机制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机制等方面还不健全,应从优化顶层设计、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数据决策、强化社会参与等方面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管理。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柴彦威, 郭文伯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66-47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08
    Baidu(32)

    智慧城市和人本城市建设的浪潮已经触及到了城市的细胞——社区,智慧社区建设已成为未来10多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成熟以及城市社区管理逐步信息化的新背景下,本文从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智慧化路径:智慧社区建设应以社区动态规划为引导、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依托,通过多网格融合和技术标准建立与互融,实现社区服务精细化。特别强调社区规划应突破社区物理空间,并对社区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实现行为空间和社会空间意义上的再社区化;进而实现社区网格的科学划分和动态管理,并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模式挖掘和需求分析,提供社区居民行为引导策略。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李清泉, 周宝定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57-46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07
    Baidu(14)

    智慧城市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智慧城市的基础是对城市各要素的感知与理解。人是城市的主导因素,对个人的时空行为分析是城市感知的关键,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个体时空行为分析一直受限于时空数据的获取手段,使得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个体时空行为数据获取的挑战之一在于室内空间位置信息的获取。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和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获取个体的室内位置信息;另外,智能手机内置的多种传感器使其具备强大的感知能力,可以检测用户的行为。因此,智能手机成为获取个体室内时空行为数据的理想终端。本文对基于智能手机的个体室内时空行为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室内定位的研究进展,然后给出基于智能手机进行个体室内时空行为分析的实例,最后对基于智能手机的个体室内时空行为分析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进行了讨论。通过智能手机获取的个体室内时空行为数据可以分析城市居民的实时空间分布及行为模式,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交通、智慧安防以及智慧城管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基于大规模的历史个体室内时空行为数据,可以分析城市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汪侠, 甄峰, 吴小根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48-45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06

    建设智慧景区,对于景区实现精细化、低碳化、移动化的管理方向,并最终实现“智慧旅游”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智慧景区的探讨多集中于技术、管理和服务层面,尚无文献从游客视角对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游客的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应该从景区智能管理系统、信息服务智能系统、智慧游览系统、智慧预报系统、旅游电子支付、景区综合智能系统、景区安全救助智能系统、景区智能交通系统和景区资源保护智能系统9个方面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进行了智慧景区的实证评价。最后,对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势、不足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汪明峰, 顾成城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38-44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05
    Baidu(4)

    在当前移动信息时代,无线城市、移动城市、智慧城市等各种新的城市形态不断涌现,但迄今对这些城市演变态势的空间认知还十分缺乏。本文试图探讨智慧城市建设中无线基础设施在城市内部布局的差异问题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以上海为例,采用上海移动的公共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数据,运用GIS方法进行空间分析,并揭示无线网络接入设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态势。结果发现,尽管无线接入设施在空间上迅速扩展,但仍没有缩小邻里之间的差异,空间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并可能有扩大的趋势。最后,为当前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发展与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曹阳, 甄峰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30-43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04
    Baidu(107)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历史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传统城市空间发展模型面临着数据来源与研究框架的革新。本文首先阐述了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概念内涵、相互关系,进而在梳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市模型相关研究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模型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细、实时、全面的数据来源,拓宽了城市模型研究的时空尺度,并在城市系统运行模拟与仿真方面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城市数据监测采集与互联共享、城市系统运行问题梳理与综合分析、城市空间发展模拟仿真与决策评估、城市空间发展规划体系4个层面尝试构建基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城市空间发展模型总体架构,对于丰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框架,指导智慧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曹小曙, 杨文越, 黄晓燕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18-42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03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影响居民出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背景下,由于“智慧交通—可达性—出行行为(碳排放)”间复杂的影响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难以判断智慧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提高将增加抑或减少出行碳排放。如何通过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来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并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减少出行碳排放是当前中国智慧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为研究案例地,研究了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基于碳排放—位置分配模型的公共中心规划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杨振山, 龙瀛, DOUAY Nicolas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10-41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02

    大数据技术的诞生不仅快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将科学研究不断引向新的高度。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与当前大数据建设和发展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大数据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人文—经济地理学势必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大数据在人文—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研究、交通与消费行为、社会空间与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最近进展,以及大数据对参与式研究和决策平台的作用。着重剖析了大数据对人文—经济地理学数据获取,研究思维与范式,研究内容、研究时空尺度与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与存在问题,特别是由于大数据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在数据收集特别是数据属性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缺乏理论基础将会使得大数据与实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同时,数据本身也不能替代研究者思维和决策过程。因此,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应该科学对待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弥补和丰富以往发展中的短板,即完善学科数据建设、建立大数据应用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促进跨域数据整合和跨域研究,以及推进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转变。

  •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甄峰, 席广亮, 秦萧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 402-40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4.001
    Baidu(35)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建设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活动及其空间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型、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发展和城市问题解决的必然趋势,从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平台两个方面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从流动空间以及新的人地关系、时空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的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明确地理学应对和研究重点。同时,提出基于城市地理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主要方向,包括顶层设计、功能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整合、城乡治理等内容。